我们共同的方言之:“訄”(“qiǔ”)
姜堰方言中的“qiǔ”字怎么写?我知道,他们说的这个字在泰州地区确实是使用广泛,而方言研究者并未提供令人信服的规范写法。一些人便以为这个字就是“揪”,那是没有道理的。这个字的正确写法应为“訄”,在普通话中读“qiu”。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录了这个字,并解曰:“訄,迫也。”段玉裁注曰:“今俗谓逼迫人有所为曰訄。”承培元《广说文答问书证》中解释为:“訄,以言相逼也。”然而古籍中却难觅踪迹,一个浅显的文字学常识是:有些文字只有口语记音的性质,根本就没有语文实例。有哪种经典文本中使用过“杲昃”一词?但它在江淮方言中就是指“东西”。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倒是写过一部名为《訄书》的著作,这是他早期研究诸子学说和儒学的代表作,其主旨是主张改良、宣传排满的。作为朴学大师的章炳麟就喜欢用些生僻的字,他为女儿取名时也都是用的难认的古字(分别为四个×、四个又、四个工、四个吉)。他以《訄书》为著作之名,表达的是通过舆论倡导来迫使民众觉醒的强烈愿望。
姜堰方言中的“訄”无疑是个动词。它最常用的意思是“迫害、伤害”,与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是相符的。有位领导曾说过这样的为官之道:“一个手上拥有权力的人,可以给人压担子,可以批评人,甚至可以骂人,但千万不能訄人。”许多知识分子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过去外行訄内行,往往訄不到点子上;现在内行訄内行,一訄一个准。”一些平头百姓常在茶余饭后议论:“某个地方的人抱得紧,而另一个地方的人却互相訄得厉害。”毋庸置疑,这几例中的“訄”字用的就是其本义。
在姜堰话中,“訄”字的含义有了发展,还可以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表示人的动作、行为,衍生出做、干、弄等义。不过,“訄”字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着明显的不雅之味:其一,訄是被迫而为;其二,訄是猛干狠为;其三,訄是笨拙之为。父亲会对儿子说:“你一定要把这件事訄好。”生产队长会对社员说:“你们再訄一阵就放工。”喝酒的人会端着酒杯口出狂言:“我再訄三杯酒绝对没问题。”
在姜堰人看来,这里的“訄”字是非常准确的,准确得有声有色,准确得无可替换。我们的许多学生及其家长都应该记得这样的情形:教室的墙壁是挂着每次模拟考试的排名表,后面的黑板上写着“记住:你是农村户口”几个大字;任课老师抢着给学生上课,白天讲不完晚上继续讲;学生除了听课就是做作业,不到深更半夜没法上床。这样的学习少有乐趣、少有激情、少有能动,不就是个訄吗? 多音字啊?这个请我们文史专家聚石考证下,呵呵 一定要把人坛“訄”好 豺狼老訄人家。 “性交”是粗俗的么?我觉得是人性的升华交融! 头晕,这个字都能找出来! 人坛訄的不丑。 :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