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慢行"有"快乐体验"
从莘浜路梅园村小区,到地铁一号线莘庄站,大约要走近半小时,也可以花2元坐公交车,但最方便实惠的还是骑自行车。居民袁霞就在小区门口借一辆公共自行车,骑上10分钟搭地铁。最近,上海建设交通部门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骑自行车去换地铁,与5年前相比,数量增长近一倍。“绿色出行+公共交通”,这搭配很符合城市交通向“低碳”转型。今年,上海将使交通综合单耗同比下降5%,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同时,正着手研究一项慢行交通发展策略。
慢与快“混搭”
自行车、步行,这种靠人力来移动的交通方式就是“慢行交通”。尽管上海私车保有量不断提高,走路、骑车依然是最“人气”的出行方式。上海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全市每天4540万人次的交通出行中,纯粹使用非机动车和步行的比例就达55%。
眼下,越来越多的出行,正依赖于慢行交通与快捷的轨道交通“混搭”。
有53%的乘客通过步行到达轨交站点,47%的乘客使用其他交通工具换乘。由于乘客在地面公交站下车后步行到轨交站的时间偏长,平均约7.2分钟,一些区域鼓励人们骑自行车,来解决"最后一公里"。"慢行交通的环境改善了,人们就更愿意去换乘公共交通,这能增加公交的吸引力。"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朱洪认为,在上海研究慢行交通发展策略时,首先要把理念转过来。"快"与"慢"不是抢夺道路资源的"对手",两者"混搭"得越默契,公共交通的能量就越能释放。
"慢"中有细活
因为有"混搭",一个个轨道交通站、公共交通枢纽,成了上海慢行交通新的"发生源"。本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中提出,交通枢纽建设时,同步规划慢行系统,改善这些"发生源"周围的慢行环境。比如统一规划建设与公交配套的非机动车停放设施,让自行车族能安心停车;打通站点周边走不通的路,把弯曲的道路拉直,将绿化与步行道有机结合。
"发展慢行交通是国际潮流,"朱洪说,"上海现在的问题是要让''慢行''不仅走得到,还走得安全、愉快。毕竟,大量''慢行者''依然处于弱势,路权、安全,依然困扰着他们。"相比步行,自行车的生存状态更为复杂,交通管理的活儿很细。对于脚踏自行车,通过完善区域性通达的非机动车网络,鼓励短途出行,一般在20分钟以内比较适宜;对于速度已超越"慢行"的电动自行车,则要引导其向公共交通转移;近年,在闵行、宝山、浦东等区域出现了公共自行车,作为上海慢行交通中最能体现"公共服务"的载体,公共自行车将在稳步发展同时,探索统一的规划、标准。
转型"慢机制"
"4-4.5次",这是闵行一辆公共自行车一天的利用率,比原来预期的要高。走在上海公共自行车最多的闵行街头,不用隔很远,就能看到显眼的橙色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市民凭"诚信卡"免费借车,十分便利。到去年底,闵行向居民发放了20万张"诚信卡",公共自行车1.93万辆,今年将达到2.6万辆。
居民骑车去换乘轨道交通,相应的公共服务也跟着轨交运行走。闵行区建交委交通科负责人万虎清告诉记者,原来"一班制",现在变成对接早晚高峰的"两班制",服务时间延长了,如莘庄站的公共自行车管理人员,要在晚上10时30分结束工作。由于公共自行车依然供不应求,政府部门决定,今年全区推广自行车停放点免费开放,由专人看管,轨交站点自行车停车费也逐步取消,鼓励私人自行车绿色出行。万虎清说,长期以来对于自行车的管理,一直由公安部门的非机动车辆管理所负责上牌挂失等。现在,自行车有了"公共"身份,有必要将其纳入公共交通管理体系。
今年,上海一些区域也在筹划发展公共自行车,而随着上海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型,更多慢行交通的措施将稳步推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