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诵经方法述要
诵经,是学道者初习仪式必学的一种仪式行为。据《无上秘要》引《洞玄空洞灵章经》称:善信男女“若能长斋,诵经灵章,万遍道成,身生水火,立致飞行,其道高妙,不得漏泄。”反复诵经就能沟通入神,“千遍能神,万遍通真。通神则与神交言,逆知吉凶;通真则与元始睹颜,入水不沉,入火不燃,经灾履厄,腾景三清。”故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夫天地运终,亦当修斋,行香诵经;星宿错度,日月失昏,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国主有灾,兵革四兴,亦当修斋,行香诵经;疫毒流行,兆民死伤,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师友命过,亦当修斋,行香诵经。”道教诵经多与方术相联系。《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诵经要与佩符相结合,称“皇人曰:凡诵经行道须佩真符,而行此道则万神敬从也。”诵经又要同存思和内练相结合,称诵经先要洒扫凈室,平坐烧香,默念咒语,“瞑目静存,东方青龙吐两合月华白气及肾水,如大海中浴洗,去五脏秽浊”,又存南方真火、丹田婴儿等等。
道教诵经的方式有多种,计有:心诵、气诵、形诵、神诵。“诵”亦即“祝”,所以也有心祝、密祝、微祝等等。概括上述种种诵经之法,可用无形的“神诵”和有形的“形诵”来形容。无形的神诵,包括心诵、气诵、心祝、密祝等;有形的形诵则包括:音诵、明诵、微祝等等。
虽然从表面形式上看,“神诵”与“形诵”只是诵经方式上的不同,用道外人的观念来看也就是“无声”〈无音乐〉与“有声”〈有音乐〉的区别。而从道教的角度看,其内隐的意义则深奥而复杂。
南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称“诵经之法,各有所主,有心祝、微祝、密祝。故心祝则心中神存意而祝也;微祝则自己可闻其声也;密祝,口言而已,使外人莫晓其声也。”同书卷二十四:“此外有意诵,各随事之轻重,分所诵之内外耳。诵则下声而诵之,咏则朗吟以咏声。十言一咽律,则养气而润泽内宫也;一百言一啄齿,则集真和神外保不空尸竭神也。”《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中说:“正月为上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宫天尊诵经。七月为中元,自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下宫天尊诵经。凡诵经时,须是行定法后,着耳彻听天尊诵经之声,琅琅然如钟声。”
在上述种种诵经之法中,唯有无形的神诵之法,亦即无声的诵经之法为最上乘的诵经方法,即跳出自我,以身外之身诵经。《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诵经者以太无神诵为上也。夫诵经之法有三:一者明诵,二者默诵,三者半明半默诵。三法总谓之形诵,非诵法之妙也。惟运我元神,跻于太虚,直至寥顿时金阙之界,朝礼元始天王,定神太空之内,自见天元无极法界圆明于中,朗诵仙经,混合百神,真所谓太玄一音,流响玉清,乃神诵之妙也,是为诵经第一义。”
由此看来,在道人们的心目中,越是无形、无声〈无音乐〉的“神诵”,其境界越高,离自己理念中的“道”〈即虚无〉的距离就越近〈直至进入“道”的状态〉;反之,越是有形、有声〈有音乐〉的“形诵”,相对而言,与“道”的理念和虚无的境界相距就越远。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一种体现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