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标题:
(原创)我这四十年 第三章 赴疆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泰
时间:
2008-12-14 13:53
标题:
(原创)我这四十年 第三章 赴疆
第三章 赴 疆
作者:陈 泰
1964年9月间,待我从兴泰供销社回到姜堰,那些原一帮在县青年业余文工团的朋友李宝章、程万宝,大多下到附近乡下插队落户了,过着头顶烈日背朝天“与天斗,与地斗”的艰苦的岁月。
父母庆幸我又有了新的工作,感觉又有了奔头,就是新疆---地方远了点。
母亲絮絮叨叨让我在外多加小心,早晚不要受凉,经常给家里写信,去几年就回家看看。
他们早几天就为我准备好行装:新买了一个大藤条箱,新弹了两床棉絮,新做了二套衣服,新购了毛裤内衣鞋袜毛巾面盆等等。
我临去学校报到那日,父母都难过地没有送我去汽车站,他们只是站在家门口看着我远去的身影,母亲在一边抹眼泪:大儿子去了内蒙,现在三儿子又去新疆,作为母亲,她内心不好过......
而对于我来说,这是多么难忘的一次分别:这一别就是十年之久......
按照《通知》,我带着行李来到久别的苏州巿浒墅关镇,来到学校。这时的学校中专部已经关门,很多教室都荒废着,门窗破损,室内桌椅一片狼藉。
我们一共有70多人回校报到,大家两年多未见了,聚在一起谈起1962年离校后的五彩斑斓的生活,都显得异常高兴和激动。
在一间“会议室”,从新疆农一师来的两名召集人首先作了自我介绍,他们一个姓严,一个姓高,让大家称呼他们:“严同志”,“高同志”。高同志年长些,大约有40岁,严同志看上去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然后他们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新疆兵团及农一师的基本情况,粗略知道农一师的前身是“南泥湾”模范三五九旅,他们“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同时给大家说明,为了发展新疆蚕桑事业,农垦部部长王X将军下令召集我们这一批人去当蚕桑技术员,要求大家一定不要辜负老部长的期望......
我们总体称为大队,他俩就是我们的带队,临时大队长。
然后,我们被分为若干小队,一切按部队军事化行动。一路上,各小队相互拉歌,此起彼伏,热闹异常。我那时年轻气盛,表现的相当活跃,就自然成了我们这一小队的“啦啦队”队长。
车到南京时,因火车车厢要依次轮渡过江,给大家放假半天,要求晚上必须准时回到集合点。
我利用这机会,去了南京大学找到我还在上学的二哥陈仲,跟他分别。他虽然学习较紧,但还是抽两个小时时间陪我去了中山陵,然后在那边吃了饭.晚上回到了集合地点。
后车到郑州,我们又下车换乘。大家被安排在一家饭店吃了一餐丰盛的饭菜,然后休息,到半夜二点又被叫起床,重新登上从郑州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
一个天蒙蒙亮的清晨,火车到达“大河沿”站,我们全部下车,指示要在这里休息,然后转坐汽车往南疆。
只见一望无际的沙砾和树立在上边的一顶顶帐篷。到处都是盖着蓬布的军用物资和忙碌着的搬运工人。据说,这里是通往南疆的特大转运站。
天气已经有些寒冷,我们被安排就地稍许休息后,一人分得一只面包,一套黄色的棉军装。大家迫不及待地套在了身上,每个人都情不自禁,欢笑着、追逐着,散发着一股青春活力。
不一会,开来了三辆军绿色的卡车。在严同志、高同志的指挥下,大家将被包递到车上,分四排排好,然后,人上车就面对面坐在被包上,依然是一路歌声向南疆开去。
一望无际的沙漠,根本见不到一个人影。汽车在飞驶,不时迎面“呼”飞过一辆军车,车后飞起一片沙尘,我们坐在没有遮蔽的车上,满脸满身都是灰,简直就分不清谁是谁了。一直要开到很晚,才到达一个叫做“二八台”兵站,大家才下车,上厕所,活动活动身体,抹去脸上的灰尘,吃上些简单的饭菜。在一间吊着一只像萤火虫电灯的房子里,七、八个人挤在一起休息。第二天天刚亮又上车继续前进。
三天后,车队载着我们到达阿克苏---农一师师部所在地。
我们被安排在师部招待所住下,师部首长和师蚕桑生产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专门来招待所看望大家.要求我们第一休息好,第二总结好,第三分配好。具体安排:一天休息,三天总结,最后就是分配。
第一天,大家洗澡洗衣服,然后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
晚上,就三五成群地到阿克苏街上闲逛,吃羊肉串,吃酸奶,吃烤馕,反正看什么新鲜,什么以前没见过,就买来吃。女同学们都围绕在一些维吾尔族大妈的小摊边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挂件和装饰品。
最后,通过总结,师蚕桑生产办公室高华主任宣布分配结果,我们70多人被分到一师所属各农场。我、兰万生、朱连保及董书光共四人被分在六团。
欢迎光临 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http://jyr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