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标题:
(原创)我这四十年 第七章 好像没感觉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泰
时间:
2008-12-14 19:29
标题:
(原创)我这四十年 第七章 好像没感觉
第七章 好像没感觉
作者:陈 泰
十四团位于塔里木河下游,我们坐车到阿拉尔后在河边等着汽车轮渡过河。
那湍流汹涌的河水一浪高过一浪,不时有一些在湍流中的树杈残草被卷翻到船边,然后又被急浪卷入水中向下游奔涌。几里之外就听到水流“哗!哗!”的轰响。
多么雄壮又多么危险。
记得刚到六团,一次一副团长及一警卫员在此渡河,他俩坐在吉普车上没下来,谁知车上船后没刹住,一下子冲进滚滚洪流。当时,副团长的那张遗相还是我给他画的。
过河后又在崎岖的公路上一路颠簸,下午三点过到达十四团团部。
团首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把我们当成贵宾安排在团部招待所休息,跟他们一起在专门为团首长安排膳食的小餐厅就餐,每月光伙食费就24元。当时我们的工资只有43.5元,每月光在伙食上的钱占去工资的一半,加之抽烟、零化,一个月就基本没钱了。
其实,根据师蚕桑生产办公室安排,是从各团场抽调人员,互相检查、督促,要求我们自带被褥,要与所到团场的技术人员打成一片,不许搞特殊化。但十四团领导的这种诚意,我们也不好讲什么。
没有办法,我们只有下去!下到连队。十四团是个大团,光蚕桑技术员就有5、60人(其中不少是我们学校的同学),有桑田单位多、分布范围广,也基本是以团部为中心,向东和向西两边排开。
首先我们发现在团部不远的育苗队,其蚕桑技术员李惠,正是我们的同学,跟我和兰万生年龄相仿,泰兴人,已在家乡结婚。人很热情、泼辣。我们就不时到她那里,有时她给我们打“客饭”,有时我们几个打“平伙”,包饺子;当然也有时与她一起到她们的桑园地参加劳动,跟她聊单位的蚕桑生产前景。
再,我和兰万生两人分工:一人负责跑一边,一个连、一个连地跑,这里待一天,那里待两天,每月25日回团部汇总,写出当月《情况报告》上报师蚕桑办公室。
跑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除团部和团部附近的单位,其他连队大部分是住在“地窝子”。
“地窝子”,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种埋在地下的房子。从远处就根本看不出。那天我到了二连,技术员缪永龙和他老婆王桂珍(是我们苏州蚕桑学校的同班同学,这次与我是一个火车皮来的,他们是泰兴县人,1962年回乡后他们结了婚)领着我去他们家,一路走去,就是看不到房子。在一条踏出的小路上,我对旁边从地下“长”出的“烟囱”产生好奇,走了上去,正感觉到一种弹簧似松软。缪永龙立即将我拉下来,说:
“下来,下来,底下是房子!”
我好奇怪,看过去,那一溜排全是这种长着“烟囱”的房子。
他领着我走到另一侧,一慢坡下拉开一个草帘,后边是一道门,打开门锁,进了他家。
拉开电灯,只见眼前一亮。在一间大约5、6平米的空间里,安放着一张大床,旁边立着几只箱子,门边是一堵火墙,后边是一小方桌,几张小凳,四周墙上贴满年画,虽然没有太多家具摆设,显得有些简陋,还算干净整洁。看得出女主人王桂珍的细腻和勤快。
中午就在食堂打了饭回到他家,烧了个菜汤大家一起吃。
下午上工,我跟随他俩一起到桑田察看,一群蚕桑班的姑娘立即围过来说长问短,也全是上海“阿拉”。
以后,我就经常来二连,来缪永龙家,慢慢地我就称王桂珍为“王姐”。
我跟他们一起在桑田嫁接,施肥,一起在蚕房喂养“蚕宝宝”。晚上就挤睡在单身宿舍。
不久,我发现蚕桑班的有两个姑娘收工后,也常常来缪技术员家,坐着与我们有事没事的闲扯。
终于有一天,王姐悄悄地对我说:
“陈(在学校大家都这么称呼我),有人看上你了。”
“啊,是真的?不至于那么快吧。”我嘴里说着,想起在来他们家的两个姑娘中,有一个姓林的高挑个儿,有23、4岁,常常用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盯看我,有一次,她也曾提起她们家在上海住南汇街上,她爸开了间小百货店,妈妈以前当过老师......
我对王姐说:
“啊,王姐,我怎么好像没感觉。”
“没感觉可以培养嘛。”缪永龙也在一边说。
“我现在可是临时的,还要回我的六团噢!”我说。
“在哪还不一样,好了,可以带过去的。”
“呵,呵呵......”
我含糊其辞,没说话。
他俩也没再说什么。
自此,那姑娘也就没再来缪永龙家。
欢迎光临 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http://jyr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