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考勤工资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人坛
搜索
查看: 41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群众满意就是我的最大幸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7:1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从一名社区警务的“门外汉”,成长为现代警务条件下的“社区达人”。他是全市使用“警民一键通”第一人,自制社区电子地图第一人,打造全市技防村第一人,推出“五零五员”工作法第一人,建成以他名字命名的警务室第一人……。听一听他的心里话吧:

“群众满意就是我的最大幸福”
——记姜堰市公安局白米派出所杭家铺村社区民警丁昌华

中等的个头,短黑的头发,两眼炯炯有神,但脸色略显憔悴。从警7年来,他用心扎根社区,服务群众,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新举措。他,就是被群众亲切誉为“贴心人”的白米派出所杭家铺村社区民警丁昌华。
“既然选择了当一名社区民警,我就要努力把工作干好。”
2005年12月,34岁的丁昌华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到白米派出所当了一名“片儿警”。17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爱岗敬业的好作风。用他的话说“既然选择了当一名社区民警,我就要努力把工作干好。回到家乡我还是一个兵!”
白米镇杭家铺村地处城郊结合部。村内企业多、外来人口多,治安状况较为复杂。如何破解社区管理难题,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2010年5月,调任杭家铺村社区民警的丁昌华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多层面的工作对象,一时也感到难以适应,刚开始也吃了不少苦头。
“我们家里的事轮不到你管。”“你不是我们村里的人,不了解情况就别瞎忙乎。”初来乍到的丁昌华对村民们来说还是个陌生人,要想取得信任难。一次,村里一对婆媳闹矛盾,互相攻讦,丁昌华好心上前劝解,却吃力不讨好,反被人迁怒。丁昌华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向村里的老干部请教。
“处理矛盾光有热心不够,还要掌握技巧。只有让村里人认可你,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老干部的指点,让丁昌华一下子开了窍。他以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为前提,以“人熟、地熟、情况熟”为目标,一有空就到农户家拜访,与他们聊天,融入其中。他的足迹遍布辖区每一个小组、每一家企业、每一条道路。丁昌华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大家就都把他当作了村里的一份子,亲切地称呼他“老丁”或“昌华”,有什么事总爱找他唠一唠。
“自从老丁来了之后,我终于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他真是个大好人,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好民警。”村民潘武兴对丁昌华赞不绝口。今年76岁的潘武兴,独自一人居住,是村里的低保户。“年纪大了,种田有点力不从心。家门口种了棵白果树,我就经常爬上去打白果,卖了赚点小钱。一次被老丁看见了,他赶忙叫我下来,从此这打白果就成了他的事儿。不仅如此,他还嘘寒问暖,帮我干各种农活儿。逢年过节,礼品总少不了我的一份。”潘武兴笑眯了眼。其实在杭家铺村有九位像潘老这样的空巢、孤寡老人,同样感受到丁昌华送去的温暖与关怀。老人们逢人便夸,小丁比自己的儿子都要亲!
每逢周二、周四是丁昌华警务室固定的群众接待日,也是他最为忙碌的日子,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因为他知道,群众的每一次来访、每一个诉求都是源自于对他的信任。
他一年到头无闲暇。平时通过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物建信息员等方法,全面收集各类信息,随时掌握社情民意。他在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防范及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制作了图文并茂的防骗、防盗、防抢警方提示。定期到企业宣传暂住人口管理法规,督促指导单位及时申报用工,摸排其中违法嫌疑人员,确保了用工单位人身财产安全。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打开了丁昌华创新警务工作的思路。
为此,丁昌华总结出了“五零五员”工作法,即“信息采集零疏漏,当好社情民意的调查员;警民沟通零距离,当好百姓身边的服务员;关注民生零缺失,当好特殊群体的帮扶员;安全防范零盲区,当好平安创建的指导员;矛盾纠纷零激化,当好群众信任的调解员。”
如今,“有困难,找昌华”已成了白米镇杭家铺村民们的一句口头禅。
“你心里时刻装着群众,群众心里才能有你。”
在杭家铺村,几乎每家企业、每户群众家里都有一张丁昌华亲手送上的“警民联系卡”。卡片虽小,却把他和广大群众的心紧密连在一起。那上面的电话号码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数字,更是他爱民便民为民服务的承诺。久而久之,村民不管遇到什么急事、难事都爱找他,而他总是竭尽所能帮助解决。
村民徐国平因为儿子户口的事找到了丁昌华。原来,老徐的儿子上学时将户口迁到了外地,毕业后一直没有迁回。最近儿子准备结婚,想迁户口,但因年龄已达28岁,根据户口管理的相关规定,必须提供本人的婚姻状况,否则不好办理。了解情况后,丁昌华放下手头工作,赶到村里,走访村干部和周围邻居,经核实无误,最终帮助把户口迁回了户籍地。老徐儿子大喜之日的前一天,丁昌华亲自把户口本送到了他的家中,老徐拉着丁昌华的手连声道谢。
2010年6月,刑满释放对象周某回到家中,生活无着,一度情绪低落,感觉低人一等,镇上的一些企业也不愿接纳他。丁昌华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上门做工作,鼓励他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经多次协调,丁昌华说动了一家企业主,与周某达成协议,安排周某到该厂做车床工人。谁知,上班没多久,周某就出了工伤事故。在家休养期间,丁昌华多次上门看望,周某请他帮助再找一份工作。丁昌华考虑到他的手刚受过伤,暂时不能干重活,一时难以再就业,就劝他先养好伤再说,但丁昌华为他的事一刻也没有闲着。经奔波忙碌,并与村里多次协商,在公路沿线帮助周某搭建了一间临时用房,让他做点小生意,解决了周某的燃眉之急。
熟悉丁昌华的人都知道,每次下社区走访,他总要随身携带笔记本,上面记载着他帮扶群众的点点滴滴。几年下来,积累了厚厚几大本。
有一次入户调查,丁昌华了解到村民王某有些木讷,妻子自从生下小孩就离家出走,母亲患癌症去世又欠下许多债务,王某只能靠做些小工维持生计和供女儿读书,家庭十分困难。此情此景,让丁昌华顿生同情、怜悯之心,从此丁昌华就结下了这门穷亲,自费负担老王女儿的全部学费及生活费,定期送去学习用品,并帮其办理了低保手续。
“干好社区警务工作既要用心,更要用脑。”
2010年7月,丁昌华在全市率先使用警民“一键通”智能服务箱。老百姓有事找他或报警,只要揿动按钮,就能分别拨通他和派出所的电话,大大方便了群众。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一个问题,群众报警有时不能准确说明具体方位,常常会耽误出警处置的最佳时机。善于动脑的丁昌华决定攻克这一“难题”。
如果采用传统的入户调查走访的方式,除了记录家里几口人、从事什么职业外,无法形象地描述清楚区域位置,治安管理很难奏效。一开始丁昌华想到了画表格,但感到查阅起来不方便。后来,他又想起制作电子图表。等到制作时,他觉得如果只把文字、表格输入电脑,不太直观,难以准确地定位区域住处。
就在为难之际,丁昌华灵机一动,想到了在部队当指挥员时所使用的作战地图,能很方便的找到道路、场所。就这样,制作社区警务电子地图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步形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制作电子地图工作量很大,每登记一户居民,要先拍全景,再拍房屋,还有家中车辆的信息。最后对照户口本,挨家逐户核对,防止出错。由于大多居民家中白天没人,登记核对的工作只能在居民上下班前后展开。于是,丁昌华一连几个月利用空余时间,背着照相机、带着笔记本,跑现场、拍照片,挨家挨户走访采集信息,并运用自学的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出了一幅信息齐全的社区警务电子地图。全辖区632户住户、7家企业具体分布详情,用红绿蓝黄等颜色标注,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懂。
有了电子地图,等于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只要打开电脑,轻点鼠标,输入搜索信息,就能随时准确地找到具体区域方位,基本上实现了以房管人、抢占主动的治安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11年年底,群众举报某村民家中有人聚众赌博。丁昌华随即调阅电子地图,及时掌握了赌博地点的具体方位和进出口位置,当即汇报领导,安排警力巧妙布控,多名赌徒无一漏网。2012年1月,一流窜抢劫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刚在杭家铺村落脚,就被丁昌华通过电子地图锁定,逮个正着。
除了电子地图,丁昌华还开通了“平凡昌华”实名微博,通过网络为群众排忧解难。针对辖区地处328国道两侧,流窜犯罪现象多的特点,他自掏腰包为群众免费安装门磁防盗报警器,并争取多方支持,为全村新安装了16只高清视频探头,覆盖主要进出路口,辖区家家户户都安装了门磁、窗磁、红外防盗报警器,所有企业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杭家铺村成为全市第一个“技防村”。
“再危险也要冲在第一线!”
“人民是我们的姓,警察是我们的名。”这是丁昌华张贴在警务室的一则标语,也是他践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见证。作为一名社区民警,丁昌华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再危险我也要冲在第一线!”
村民老陈是一名单身汉,住着三间旧房,闲暇时总爱出门看人家打牌。2010年夏日某个傍晚,老陈在屋里点了一盘蚊香,就匆忙出门了。谁知蚊香点燃了床边垂落的蚊帐,很快整个屋子都着了火,屋顶的瓦片不断地向下坠落。丁昌华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冲入火场附近,迅速切断了电闸,随后和村干部一起组织扑救。大火扑灭后,房子烧毁坍塌,老陈无家可归,丁昌华会同村干部主动与白米镇敬老院取得联系,为他找到安身之所。
村民王道伍在村里做废品收购生意。一次,他买了20多辆报废的汽车回来氧焊切割,一时不慎引燃大火,他第一时间想到了丁昌华。“我电话打过去没多久昌华就赶过来了,当时场地上还有不少易燃物品,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危及附近的居民商铺。昌华不顾浓烟呛人和大家阻拦,毅然抓起灭火器冲向火场,搏斗20多分钟,终于扑灭了大火,帮我们避免了重大损失。”谈起当时的情形,王道伍既不安又激动。
2010年8月30日,一名男孩因中考成绩不理想,被父母说了两句,一时想不开爬上高楼意欲轻生。男孩情绪十分激动,凡是看到穿警服的人靠近楼下就大喊大叫。丁昌华急中生智,脱去警服,向路人借了辆电瓶车伪装成民工进入楼内。因为电梯就在男孩的旁边,有什么动静都一目了然,为了不刺激他,丁昌华只能爬楼梯上去。他清楚地记得:“12层的高楼,用了不到两分钟就爬上去了。当时男孩已经站到了护栏外面,随时都有跳下去的危险,我一边跟他交谈,稳定他的情绪;一边跟战友相互配合,趁小孩犹豫之际,一个箭步扑上前去,一把抱住小孩,带到了安全地带。”
平凡琐碎,无奇不有,说不清每天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在丁昌华身边上演。正像根据丁昌华真人真事改编的方言韵白概括的那样:家里没有电话不要紧,有困难按“绿键”,遇警情按“红键”,村民报警求助真方便,难怪群众称赞 “一键通通民心”。
“再苦也别忘了坚持!”
丁昌华常说;“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了坚持!”几乎成了他工作与生活的座右铭。
2010年初,一个寒气袭人的日子。姜堰市华泰制钢有限公司大门口忽然围满了情绪激动的人群。有的哭着要补偿款、有的嚷着还我土地、有的闹着要去省市上访,厂方一时有口难言,生产秩序受到影响。丁昌华闻讯随即和战友们一起赶到现场。原来这是一起因土地征用引发的矛盾纠纷。说实话,光凭小小片儿警参与调解能起多大作用,丁昌华心中没数,但他坚持一条:不管发生什么事,在辖区我就要尽自己最大所能,化解矛盾,维持稳定。劝说、引导、疏散人群,一次、两次、三次……,丁昌华记不清有多少次前去处置,每次唇干舌燥,身心疲惫,但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关键在哪里?丁昌华换位思考,找到答案: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一定要说话算数,真正取信于民。为此,他本着帮忙而不添乱的原则,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诉求,最终化解了这起拖了近两年时间的矛盾纠纷。
一年365天,丁昌华常年累月生活在基层,与人民群众结下深厚感情,牺牲小家,成全大家,在他看来,这很平常。
“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家里都成旅馆了。”丁昌华的妻子解成英既抱怨又心疼丈夫,“经常跟他说要按时吃饭,注意休息,但他总是不听。由于疲劳过度,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他的腰椎、颈椎、胆囊都有毛病,中耳炎还时常发作。”
作为一名军嫂、警嫂是光荣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以前在部队的时候,十天半月看不到他人,现在回来了,还是这样。每天早出晚归,加班是常事,家里什么事儿都指望不上!”如今丁昌华家是老婆撑起了一片天,修电器、换灯泡等样样在行。“没办法,他把精力和时间都操心群众去了,我只能咬着牙自己学着干,让他无后顾之忧。”
长期超负荷运转,丁昌华是什么感受?听一听他的心声:“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实,虽然又苦又累,但只要群众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丁昌华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群众的赞许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成绩和荣誉接踵而来:姜堰市“十佳政法干警”、“首届十佳爱民警察”,泰州市“源头信息采集能手”、“十佳社区民警”,全省“社区民警能手”、“春风行动”先进个人,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丁昌华警务室连续两年被省公安厅评为“一级警务室”。
一个民警一面旗帜,一个岗位一个舞台。愿更多民警像丁昌华那样,为建树公安形象、争创一流业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沙发
发表于 2012-8-20 17:21:37 | 只看该作者
“有困难,找昌华”这不是一般人都对得起的称誉
板凳
发表于 2012-8-21 08:28:12 | 只看该作者
愿更多民警像丁昌华那样,为建树公安形象、争创一流业绩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板
发表于 2012-8-22 15:57:08 | 只看该作者
老百姓说你好,你才是真正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人坛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姜堰论坛|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 苏ICP备18040877号-1 公安备案:浙公网安备33010802004735号  人坛成长的足迹:   

GMT+8, 2024-11-29 07:24 , Processed in 0.10988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