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5-6 14:17:08
|
只看该作者
你是剩斗士,必剩客,还是斗战剩佛?
2010年剩男剩女等级表
25——27岁为“初级剩客”,
这些人还有勇气为寻找伴侣而继续奋斗,故称“剩斗士”;
28——31岁为“中级剩客”,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
32——36岁为“高级剩客”,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
36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客”,当被众人尊为“齐天大剩”。
以上,是网友总结出的《剩客宝典》,一时间,这个等级理论,引得众多剩男剩女纷纷不自觉地对号入座。p总之,不剩的原因都是相同的,剩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一句“同是天涯必剩客,相逢何必曾相识!”得到了无数“剩客”的共鸣。
上世纪第一波单身潮发生在建国初期,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后。第二波单身浪潮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乡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第三波单身浪潮发生在9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城市诞生了大量的白领。第四波单身浪潮,起源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单身呈现多元形态。
根据网络上某婚介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单身人士中25岁以上的“剩客”占据六成以上,其中以25-27岁的“剩斗士”和28-31岁的“必剩客”比例最高,占到全国18岁以上单身人数的一半。男女之间差异则以28岁为分水岭,28岁以下的“剩女”多于“剩男”,而28岁以上则“剩男”多于“剩女”。
IT界的剩男剩女们,则还有更多的称号:张江男、程序男、张江女、中关村男等等,这些多半与他们的职业有关。记者在调查期间随机发出的一些问卷也显示,IT行业内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者竟然占比达23%,导致众多IT人成为了“剩男剩女”。
“中国的程序员是世界上最好的程序员,他们不计报酬,没日没夜地工作,没有女朋友,没有节假日。”有人还说,IT人吃的比猪差,工作比驴累。尽管只是一句玩笑话,却折射出IT人对自身工作、生活状态不满和挫折的心态。
在中国的IT行业,IT从业者远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是高薪阶层,衣食无忧。实际上,国内IT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加上企业间、企业内员工间的竞争,大多数IT人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
不仅如此,IT人与电脑打交道的时间多于与人打交道的时间。工作特性决定了他们与外界交往的机会、时间相对有限。在公司内部,同事之间的交流大多是通过EMIAL沟通,这种交流方式缺少面对面交流的直观性和生动性。IT人天天和电脑打交道,但是在记者调查的这些单身人群里,愿意通过互联网注册、相亲的人仅占到不到一半,并且多以80后为主。
IT企业几年前就注意到单身男女的个人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企业都会定期组织联谊活动。比如惠普公司就会经常组织和其他IT企业或者高校的联谊,4月25日即将又有一场单身派对即将展开。而工程师占据庞大数量的金山公司也会经常组织一些相亲活动。
“IT人的观念慢慢在改变,金山的单身程序员非常受欢迎,每场联谊外联的女孩都是场场爆满。”金山公司行政经理余克明介绍,5月份金山即将与动漫产业联盟搞一次联系活动,据介绍,在金山庞大研发人员的团队中,北京的男女比例是5:5,不过在珠海却是7:3,剩男明显多于剩女。
相比之下,剩女的婚姻问题更大。一般而言, “剩女”择偶多要求男方比自己年纪大、条件比自己好。“这样矛盾就出来了,条件好的男人要么已婚,要么不找‘剩女’,而‘剩女’的目标偏偏锁定优秀男人,结果‘剩女’越来越多。”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城市的IT从业者占比为男性86%,女性为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