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院副院长:“赛家鑫”案10年后将成标杆 "我骑虎难下,但死刑是时候改变了" 云南省高院副院长认为,不能以公众狂欢的方式杀人 记者 刘子瑜 实习生 都力维 发自云南 昭通男子李昌奎奸杀19岁少女王家飞后,又将其3岁的弟弟活活摔死。 其后,李昌奎在四川投案自首。这次不被死者家属认可的自首,最终成为他的"免死金牌"。 2010年7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李昌奎死刑。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此案后,改判李昌奎死缓。 理由正是--其有自首情节。 该判决最终引发一场轰动全国的舆论风暴,并被称为"赛家鑫"案(赛过药家鑫)。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因此被推向风口浪尖。 在该案中,两次判决的最大差异在于,一审法院认为,虽有自首情节,但依法不足以从轻处罚。二审法院则认定了自首情节,并将此作为改判死缓的重要依据。 这种"自首",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可以减轻或从轻处罚的自首?"自首"能否成为"免死金牌"? 昨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高院副院长田成有接受了新快报记者的采访。 他的说法是:不能以公众狂欢的方式杀人,杀人偿命的陈旧观点也要改改了。 以公众狂欢的方式杀人 是对法律的玷污 截止记者发稿,腾讯网的民意投票显示,97.61%的网民要求判处李昌奎死刑,1.39%的网民支持云南省高院判处死缓,1%的网友认为不好说。 舆论压力很快将云南省高院压得喘不过气来。"死刑"似乎成为息事宁人的唯一手段。 但是,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还是表了态:"这个国家需要冷静,这个民族需要冷静,这是一个宣泄情绪的社会,但这样的情绪对于国家法律而言,应冷静。我们不会因为大家都喊杀,而轻易草率的剥夺一个人的生命。" 田成有说,自己所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大,但"改判或者不改判,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也不能因为大家愤怒,就随意杀一个人,法院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民众、媒体、学界。但最终,审判还是要以国家的法律为基准。" "社会需要更理智一些,绝不能以一种公众狂欢式的方法来判处一个人死刑,这是对法律的玷污。" 死刑是时候改变了 "10年之后再看这个案子,也许很多人就会有新的想法。"这是田成有对该案的认知。 "我们现在顶了这么大的压力,但这个案子10年后肯定是一个标杆、一个典型。" 田成有说,之所以采取死缓,也是基于最高人民法院曾经有明确规定: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 为什么最高法近年来一直提出"少杀"、"慎杀",就是要给予人性和人权。"我们不能再冷漠了,不能像曾经那样,草率判处死刑,杀人偿命的陈旧观点要改改了。"田成有这样说。 他认为,减少死刑已经成为了大趋势,现阶段我们不能再用酷刑,这是奴隶制、封建制的落后方法。 有一种骑虎难下的感觉 在谈及舆论压力时,田成有也说自己非常为难。作为一名执法者,有一种骑虎难下的感觉。 他说:"说真心话,我不是为李昌奎个人说情,李昌奎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我是作为一个执法者就案件本身而谈,判决也不是经过一个人出来的,是经过27名高院审判委员会成员讨论而来的。" 他同时强调,理解网民对判决提出的异议,但这都是观念的问题,是杀人偿命的传统意识与现代司法理念、国家刑事政策的差异,这些都是可以公开来探讨。 专家观点: 该案应强调"不能从轻"的一面 宣东,全国律师协会刑事辩护委员会委员、1999-2003年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刑庭法官。 宣东认为,改判死缓不太恰当。法律规定,投案自首不是一定要从轻处理,投案自首只是个从轻理由。需要注意的是,是"可以从轻",不是"应当从轻"。这需要看犯罪情节,如果案件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恶劣,民愤极大,那么,就不能机械地从轻。 他认为,该案是有预谋、有准备的犯罪,不像药家鑫案件那样,是突发交通事件引起的杀人行为,这中间还有一念之差的问题。"李昌奎这个案件,我们要强调不从轻的一面。" 还是要暂时保留死刑 杨学林,北京知名律师,李庄案辩护律师。 杨学林认为,法院减少死刑判决的理念是对的。但是选择这个个案作为典型案例不大恰当。 该案据说是有感情纠纷在里面,但是,涉及到一个与凶手没有直接关系的小孩,所以归为"家庭邻里纠纷"进而减轻判决,不大妥当。 由该案再次引发了有关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议,杨学林认为,在目前死刑没取消的情况下,要尽量减少死刑,死刑要暂时保留、逐步减少、将来废除。 他主张逐步分案件类别废除。"但是现在需要减的没有减,一个原因就是,全国各地高院在减少死刑的把控上,标准不一样。" 他认为,死刑肯定要废除。但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暂时还是要保留死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