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姜堰公交改制和交通乱象的探讨
姜堰交通局改制(或叫收购)振兴公司功亏一篑,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广大市民反对的也好,赞成的也罢;有网友指责了,甚至愤怒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上台”。到底是唱的不明白,还是看的糊涂?总得给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下面,笔者将以事实为依据,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分析事件的真相。 有网友总结了些2011交通事业关键词,有“国有公交;民企;淘汰出局”, “唱红下岗”等等。国企或许比民企好,迷恋国有,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姜堰交通局搞的是“国有控股”公交改制,国有加民资。可是,为什么在同一事件中否定民营的是交通局,肯定民营的还是交通局?用一家民企取代另外一家民企,门外的取代门内的?是选择大运,淘汰振兴?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据工商部门的朋友讲,交通局搞的国有控股公交,政府没有一分钱的出资,那42辆车都是大运出资买的。有人质疑,既然国企好,姜堰市汽车总公司本是国有企业,交通局为什么改制出让给个人变成了瑞骠公司?到现在的大运现已是倒了两手。看来这国有“好”与“不好”交通局是有选择性的,民营“好”与“不好”也是有选择性,大概全凭个人好恶而定吧!因人而异,差别对待,交通局XX 插手市场经济,让大运一家独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姜堰大运从2010年11月成立到同年12月与姜堰交通局联手公交,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其发展速度之快,关系之亲密,感情之深厚,令人咋舌。利益上的联盟,表现出来就是与竞争对手的博弈---振兴成了大运垄断经营的最大障碍,振兴也是大运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的障碍。一句话,交通局成了姜堰大运享受政府利益的代言人与合作人。那么,姜堰大运又是何方神仙?瑞骠就是姜堰大运的前身,是合作伙伴。一家独大是交通局与瑞骠合谋已久的事。
交通局又是如何机关算尽来布局操弄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呢?看了下面的分析,大家自然会明白。 一是从行政手段上不给振兴财政补贴。让振兴处在持续亏损或者微利中,从而无力更新车辆,增加线路。造成了政府不满意,市民不满意的现状。再以此把振兴妖魔化,迫使振兴公交自生自灭。按理说,大运(瑞骠)不承担公益行为,不能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交通局每年却给予几百万的客票附加费减免。虽然法律规定“严禁擅自减免客票附加费,严禁挪用、拖欠和拒交客票附加费确保应征不漏、应缴不欠”,但交通局还是顶风作案。 二是从管理手段上分割客运市场。通过城乡客运一体化,让市际班车,农公班车统统进城,与公交争抢客源,加大公交的亏损,迫使公交倒闭。表面上是方便农民进城,实际目的却不尽然。下面的案例,大家看完就知道了。大运(瑞骠)经营瘫痪的娄庄农公班线,交通局要求振兴开公交,每年交8万多元给瑞骠。而公交的首末站、停车场,交通局没有一寸土地划拨给振兴使用。相反,瑞骠却可以无偿使用60亩地的国有标准停车场地(即车站停车场,属于国有)。 三是在多种手段管、卡、压未能如愿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改制振兴公交,其实是交通局企图动用公权力来扼杀振兴。大运只是个新面孔,是个“马甲”。通过大运来并吞振兴,避免瑞骠的嫌疑,这真是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交通局向市政府隐瞒了改制振兴的合法性、真实性、可行性,从而最终导致所谓的改制失败这一结果。
为什么说交通局是动用政府的公权力,企图以欺骗手段达到其目呢?有如下理由:1、谎编政策依据,瞒天过海。2、混淆改制与收购的概念,把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混为一谈;3、在振兴不知情或商谈基础全无的情况下由市政府出台改制文件,让市政府吃夹生饭,把包袱甩给市政府;4、虚拟改制费用900万元,其中包括一百多万的职工安置费和对振兴历年的财政补贴。可惜,这是无法兑现的数字,只为哄骗市政府上套。5、以公交停车场为名,要求市政府收购西客站规划中的二期工程货运站的57亩闲置土地---花市政府的钱办自己的事,一箭双雕,即封杀振兴又解决了闲置土地。6、在改制过程中,对振兴不择手段,引起振兴的对立情绪。比如,加油站事件等等。7、在商谈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的,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成立新公司。购进新车,制造混乱,逼迫振兴就范,从而导致42辆车闲置。而舆论在同情这些车闲置的同时,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8、计划把通南地区的4条农公线用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名义全部进城,形成对振兴更大的冲击和混乱。(见《泰州日报》左明局长说)。据说因为振兴参加投标,才没进城。 溱潼是姜堰的次中心城市,也是旅游胜地。姜溱线已列入公交专业规划,是法定的公交线路。振兴申请开通公交,票价2元。但2元却败给了5元。通南地区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国家政策也是公交优先,同样2元败给了5元。要让大运一家独大,就不能有2元的农公线存在。这很难不让人猜测幕后潜规则的有无。姜堰大运的一家独大,让姜堰的公共交通事业又回到了改革开放前的原点,只不过那时是标准的国有独大。 现在的状况是,姜堰大运(瑞骠)与振兴的恶意竞争已严重侵害了公共利益。人民路是姜堰的主干道,交通拥堵日见严重。而通过人民路时代超市的市际班车和农公班车有7条之多,城区公交线路只有4条。(南京市有三百多条公交线路,经过中山路新街口的也不足10条公交线路,更没有一条郊区线通过)。其后果是姜堰城区交通结构配置严重失衡。本来,出租车是公交车的补充,因出租车发展过量,加之黑车泛滥,无有效监管手段(还是不作为?),运力过剩,效益低下,导致出租车车主不断上访。公交车与农公班未能建立有效的换乘机制,用农公车取代公交,致使公交车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市民出行不能以公交车为主要出行工具。从而也导致黑“人力”三轮客车、电瓶车泛滥。其后果就是造成了姜堰城市交通的无序发展,形成混乱的局面。其害之大,之深远,已远远超出部门的利益! 再观那些为了进新的“国企”公交而挤破头的人们,这是国企应有的现象吗?成立新公交,解决社会就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国企就得有“国企”的规矩,公开招聘,为什么要挤呢?况且,振兴公交不是有现成的熟练工吗?难道说熟练工不用,反过来向社会“招聘”再培训上岗?据说有些能人进入“国企公交”已是脚踏三条船,无需招聘,是天然的。国企公交,瑞骠,大运本来就是一家人。那些挤破头的,也都是有关系,有来头的门里人。无需公开招聘这一程序,那是有“意思”的!国企公交强行上马,筹建者除了要封杀振兴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利益诉求?所以对“唱红下岗”不指责,不愤怒,不怒骂一通才怪呢!但骂市政府是骂错了对象。 姜堰市交通局对振兴公交的改制(或叫收购)忽悠了市政府,忽悠了广大市民,其失败绝不是偶然的。然而忽视了历史因素和客观事实,网友把结果归罪于市政府是不客观,也是不公正的。民心不可欺,姜堰交通局应该向社会有个说法。 分析到这,再回过头来想想,是谁让姜堰客运行业的乱象丛生呢?就说农公班吧,在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中,轻则上访,重则拦车闹事。姜溱线、姜俞线的改造,曾多次动用防暴警察,直到抓人。通南线改造时,也一样动用大批警力。其实原农公班车经营者的诉求并不高,在他们失业后,能得到合理的补偿就行。邻近的泰兴市是5.7万元/车,姜堰仅是1.2万元/车。这本应是改造前就协商好的事,而姜堰交通局把事前的协商变成了事后的赏赐!线路中标者收购落标者本应是企业行为,交通局为什么要赤膊上阵呢?不闹不给,闹的越凶给得越多。其实,就是姜堰交通局为了给大运省钱,公然充当打手导致的。交通局的收购手法是一哄、二骗、不闹不给、抓人,已成为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的四大法宝。为了大运一家独大,姜堰交通局对中小客运企业的客运资源也是拿来主义,赶尽杀绝,比对振兴的手段更为残忍无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再说出租车,每年有多起群体上访事件。2011年的升级改造,本来是件好事,到后来竟是鸡飞蛋打:公司不服从,就抓经理,驾驶员不服从就抓驾驶员。出租车承运人私底下倒卖出租车经营权是司空见惯的事,外地人来姜炒出租车起初交通局领导是知情的,出租车公司是做了汇报的,局领导也默认。姜堰出租车总数471辆,被外地人高价炒走的有半数,多达二百多辆。交通局这才慌了手脚,出租车升级,搞公司化经营,损坏了外地人的利益,外地人不干了,这才导致88名驾驶员联名到京上访的群体事件。最终还是市政府出面,司法、法院、公安多部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平息了事态。群体上访事件按信访条例应追究领导责任,但姜堰只抓了肇事的驾驶员。 《现代快报》的记者曾对姜堰交通的乱象深入调查采访,在《现代快报》上两次大幅报道,并认为姜堰市交通局涉嫌谋私,是真实客观的。综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交通局滥用政府公权力,严重损坏了政府的公信力。其谋私、渎职行为,交通局XX罪责难辞。 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就里。希望本文对大家认知其所以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为我姜堰的交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群策群力,尽一份菲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