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考勤工资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人坛
搜索
查看: 273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这四十年 第八十三章 祖籍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14:4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八十三章 祖籍地

                         作者:陈 泰   

  父亲走了,母亲也走了,庇护我们弟兄长大成人的两棵大树,如今都已倒下,只留下我们弟兄--一个在内蒙、一个在南京、一个在贵州、一个在老家。什么时候我们再会面?在母亲断七的那天,我根据大哥记录的一点“家谱”,写下了一篇《祖籍地》,现在我庄重地把她放在我这篇文章的结尾。作为我的结束语。
    据有关资料,在中国,陈姓是一大姓。常言道:一笔难写两个陈,五百年前是一家。虽然现在我们无从考证五百年前的陈姓氏族状况,难以断定姓陈的谁与谁本是一家,但五百年后的今天,作为陈姓的一个分支,从江苏姜堰又分杈内蒙、南京、贵州,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为让百年后陈姓后代知晓这分支、分杈的细枝末节,他们的根在何方,我们特记录下这《祖籍地》,一方面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情况告诉他们,一方面也有利于今后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祭祀。
    在江苏省苏北,有一个并不显眼的镇子---泰县姜堰镇。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这里是贫困落后的地方,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祖祖辈辈衍生的地方。现在,她已经更名江苏省姜堰巿,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巿,而且必将成为中国有名,世界知名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的祖籍地。
    曾祖父陈肯堂(辈分以笔者计,无从再往上追溯,拟定为第一代)留有六个子女。其四子陈辅臣后来成了我们的祖父。其生于1886年,卒于1939年,职业为店员。因一次守夜值班中,一伙盗贼撬门入室被发觉,一把火烧毁了店铺和账本,祖父被逼变卖了祖房家产赔偿。从此一撅不振,于53岁时气绝身亡,时长孙2岁。
    父亲陈墨林,生于1907年,卒于1978年,自幼学徒,一生平淡。解放后一直在泰县棉百商店任会计,解放前夕曾集体参加国民党。其共生有六子:第四、第五两子因病于1949年前夭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时候,祖国并不强大、富裕,我们全家也随祖国一起在饥寒交迫中挣扎。
  由于在祖父手中将祖上房产卖去,“陈”家就成了真正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无产阶级。在乡村、镇乡结合处到处租借房屋,真正是颠簸流篱。到1950年三弟7岁时才搬到镇上,租住在房东(沾上一点点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王家房子----姜堰镇北大街刘家桥巷4号,一直住了30余年。
在这30余年中,陈家在“刘家桥巷4号”历经了巨大演变:(按时间先后)长兄去内蒙、祖母去世、三弟去新疆、二弟结婚、父亲去世和随着房东六个儿子长大成家,母亲和四弟被迫搬出......
    由于家境贫寒,全家包括祖母、母亲、弟兄数人,全靠父亲一人每月36元的工资度日。长兄读完初中,下乡做了一段民办代课教师,于1956年支援边疆建设去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钢铁公司白云鄂博铁矿当了工人,并在那里成家生子,直至退休。(注:2007年8月3日因病在包头巿去世。)留有一女二子仍居住在白云,其长子武汉钢铁学院采矿工程学士学位,现任白去铁矿车间主任兼书记。
    二哥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父母省吃俭用,克力培养,供其读上南京大学,后留校执教,由于其在数学教学方面有独特成就,升为教授。现有一女一子。其子1998年南大电子系本科毕业,2003年南大电子系硕、博连读毕业现南大任教。
    三弟1962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蚕桑学校,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到1964年分配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六团工作,1981年调贵州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生有一子,现在贵州省贵阳市国营八七三厂110车间工作。
    四弟初中毕业后,因文化大革命未继续升学,一直与父母共同在姜堰生活。由于三兄长都在外地,赡养老人的重任主要落在了四弟身上,特别是搬出“刘家桥巷4号”后,一直居无定所,四处飘荡,又加之“三机厂”破产,失业在家,处境十分困难,所好继后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临时工作。其子大学毕业后也在南京谋到一份差事,已在南京买房结婚,心中安慰些许。
    俗话说:叶落归根。但长年在外的人,又建立起自己的新的根基,要回去又谈何容易。现如今,我们都是过60岁的老人,大家感慨万端,相约十年后再聚姜堰。   
  虽然我们的父母已经不在,但是,我们不能忘掉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籍地。
  而且,在我几十年内几次返乡,反复听到的一个关于“刘家桥巷”的传说,使家乡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直到2004年我又一次回到姜堰,再一次回到“刘家桥巷”我原来居住过的老屋,再一次聆听原来的房东,现已近九十高龄的王老伯讲起这传说,和亲眼看见那一批批的来到这“刘家桥巷1号”又是拍照,又是摄像的人们,我终于是听懂了,相信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
  这个传说是这样的:
  解放前夕,在姜堰街上开有一家“胡记”茶叶店,店主胡敬之老先生为人忠厚老实,店内茶叶品种多,质量好,买卖不掺杂耍滑,生意十分红火.胡老先生是从安徽绩西过来的,当时就租住在“刘家桥巷1号”的一二层小楼上,膝下生有一男二女。该男孩就出生在这小楼上,5岁左右随亲人去了泰州,后来就在泰州上学。胡夫人李文瑞于1949年过世,年仅29岁;胡老先生1978年去世,享年59岁。1997年,二老的墓移至姜堰公墓内。
  所以,前面我说,待有朝一日,当这一美丽的传说正式向世界公开之时,姜堰必将成为中国有名,世界知名的地方!
  姜堰,历经数十年苍殇,现在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建起来,火车开到家门口,有了“城巿”的味道,虽然她留给我们记忆中的只是贫穷和辛酸,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祝愿她建设得更好,家乡人民生活的更好,我们弟兄甚至我们的后代还是会回“家”去看望她的,因为她终究是生我养我的故土、祖辈衍生的地方,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祖籍地”!!
     
崛起的姜堰巿
               
火车开到姜堰
               
传奇的刘家桥巷



       二零零八年三月一日下午13时30分脱稿 三月十日修改完 (陈泰)
沙发
发表于 2009-7-20 23:3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尼加拉瓜 于 2009-7-20 23:33 编辑

陈老先生,更正你一下:

1.没有“胡记”茶叶店,只有“胡源泰”茶庄;
2.胡敬之应为胡静之,即胡总的父亲;
3.安徽绩西是安徽绩溪;
4.不是“租住”而是购买;
5.“刘家桥巷1号”应是“刘家桥巷8、10号”;
6.不单是“一二层小楼上”,而是全部院落;
7.“该男孩就出生在这小楼上”,错吖,是主屋西房间;
8.不是“5岁左右去泰州”,而是“8岁左右去泰州上学”,星期天和节假期还回家度假。

一口气说了陈老先生这么多地方,见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9:41: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泰 于 2009-8-23 09:49 编辑

谢你指正。
      但有:
      1、刘家桥巷1号,是我当年在时的编号,我家是4号(房东王世庆家3号,后改为8号),1号在我记忆中是一家私塾,有小孩在上学。
      2、8岁左右去泰州。如是,那我小时候一定见到,我是1950年从蒋家岱搬住到刘家桥巷,在姜堰小学上一年级。我房东家长子王秋林小我一岁,与我同级一个班。
头像被屏蔽
地板
发表于 2009-12-6 22:53: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09-12-10 19:57:56 | 只看该作者
打断骨头连着筋。蹦跶得再远,难以割舍的还是那浓浓的亲情!乡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人坛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姜堰论坛|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 苏ICP备18040877号-1 公安备案:浙公网安备33010802004735号  人坛成长的足迹:   

GMT+8, 2024-12-2 11:03 , Processed in 0.10788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