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儿心愿:“我想有个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妈妈帮我梳辫,爸爸送我上学……”
温州福利院试点,让孤儿和爱心夫妻组成“家庭”朝夕生活
模拟家庭,真实温暖
“我想有个家,小小的家,家里有爸爸和妈妈。每天早上起床,妈妈能帮我梳漂亮的辫子,吃完早饭,我能牵着爸爸的手去上学;晚上,我更希望做完作业,妈妈能帮我检查……” 这是温州福利院11岁孤儿小福写下的一段心愿。
在温州福利院,有300多位和小福一样孩子,在他们孤独身影的背后,有一份渴望,渴望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扑到妈妈怀里撒娇……
“孩子们太孤单了,我们要让他们融入家庭,融入社会。”温州福利院的陈微微副院长告诉记者,温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全省先河,尝试把“模拟家庭”搬进社区,目前已经有3个“模拟家庭”开始试点,18位孤儿在社区里有了自己的家。
昨天,记者走进了这3个特殊家庭。
李妈妈:“我的孩子们最优秀”
李仕芳是重庆人,8年前开始在福利院当保育阿姨。她的家庭在一年多前就开始试点了。
她要照顾的6个孩子都是残疾儿童,有的有唐氏综合征、有的得了脑瘫。但在李妈妈眼里,他们很优秀。
读三年级的小福写作业很慢,别的孩子半小时就能完成的,她却要花上3个多小时。小福每次做作业,李妈妈都陪在身旁,帮她完成作业,再仔细检查。
每天要照顾完孩子们,李妈妈自己要到凌晨才能休息。
陈微微副院长说,挑选李妈妈的家庭当试点,主要考虑李妈妈在福利院当了8年的阿姨,有经验,有爱心。再调皮的孩子,只要李妈妈一眨眼,孩子们就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叶爸爸:“我是孩子的大朋友”
在温州市区的五马街道道前社区,住着叶春生和肖德琴夫妇一家,这个家成立才1个多月。在6个孩子眼里,叶爸爸是他们的大朋友。
叶爸爸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在安徽老家上高中,去年妻子到福利院上班后,两人就没回家过春节了。
“我老婆说,福利院的孩子没有爸爸妈妈,如果保育员都回家过年了,孩子们怎么办。我们的孩子大了,可以自己独自生活。”叶爸爸说,为了给这些孩子辅导功课,他现在也开始捧起书本。
早上5点半,叶爸爸和肖妈妈就起床给孩子做早饭,上学时间到了,叶爸爸肩上扛一个,手上牵一个,旁边带一个,像个孩子王一样,让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出门。
在家里的肖妈妈则忙着给3个小小孩换尿布、喂奶。肖妈妈说,每次去菜场回来,孩子们抱着她的大腿问“妈妈你去哪里了”的时候,最幸福。
刘爸爸:“看孩子撒娇最幸福”
小春16岁了,可个子只有80多厘米高。在金锁巷的家里,她已经快乐地过了一个多月。小春的家有妈妈余艾琼、爸爸刘含红,还有弟弟妹妹,一家8口人住在3层楼的小院里。
下午4点多,刘爸爸推着两个妹妹唱着儿歌走来走去,小春和弟弟收衣服;厨房里妈妈正在炒菜;小春的弟弟小江在复习功课……
“爸爸,我来推妹妹,你去帮妈妈。”小春俨然是个懂事的孩子,已经开始帮妈妈分担家务。
刘爸爸很会做家务,3层楼的小院子被他收拾得一尘不染。
“他们叫我们爸爸妈妈,我们就要负责。孩子们跟我们撒娇,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刘爸爸说。
福利院:爱心之家需要各方支持
温州福利院副院长陈微微告诉记者,尝试在社区创办模拟家庭,可以让孩子们更充分地接触社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孩子原来过的是集体生活,性格会比较孤僻,在社区模拟家庭,让孩子重新回归家庭生活,使他们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成长,有利于孩子融入社会。”
而选代理父母的条件也很严格: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有照顾孩子的经验,还有爱心。为了方便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每天不定时巡查,爱心家庭就选择落户福利院周边,有利于孩子们回院学习、接受康复治疗等。
这3个爱心之家采取社会助养的模式,资金全部由好心人捐助。现在福利院最大的担心是,捐款用完了,孩子们怎么办?
“最好政府能提供廉租房,让更多地孩子融入社会,真正过上普通的家庭生活。”陈微微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