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考勤工资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人坛
搜索
查看: 93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植琼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6:2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植琼花
                     来源于泰州日报

作者:道 情 日期:2007-5-25 0:01:42

    到洛阳必问牡丹,到北京必寻红叶,到东瀛必看樱花,到西欧必赏玫瑰。凡游扬州者,无不探琼花。隋炀帝为琼花而幸江都,文人墨客为琼花驻足留连。有人赞其洁雅脱俗,有人却将之谓为亡隋之“妖孽花”。或褒或贬都是历史的积淀,于是琼花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扬州历史、文化、风物、习俗的象征。
    其实琼花只有一株而已,古人乃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诗句。后来到了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蒙古大将阿术以十万之众攻破扬州,琼花便在兵燹中死去。所以琼花早已从扬州地界上消失了。
    那我们现在在扬州所见为何花呢?实为聚八仙,而琼花则是聚八仙的突变良种。
    “再植琼花”其实是没有办法的事,老祖宗将琼花从地面上搬到了书本上,而琼花又太负盛名了,她是扬州风情的象征,是扬州的图腾。扬州人不种不行了,不种对不起过往的客人,对不起历史,尽管此琼花已非彼琼花了。这是源于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中国人讲“实在”,东西要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所谓的物化的历史。“再植琼花”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的传承。人们现在所见的南京夫子庙和上海城隍庙,都是后来修建的,二者皆为市井文化的代表,我们并未使之衰落,今日依旧繁华。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来说,我们不仅需要书本上,文字上的,也需要地面上的,遗存最好,没有可再造,也算是历史的回归。
    文学界泰斗冯其庸早闻清代著名词家蒋春霖罢官后居于溱潼,史料文字终不解“馋”,老先生2003年来到苏北,虽然保留下来的只有一片瓦,但冯老并不遗憾,毕竟是实物。
    “再植琼花”的现象很多。就南京而言,李香君旧居、吴敬梓故居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是欢场烈女,一位是小说名家,都是能激发人兴趣的。于是人们纷至沓来,带来钱钞,带来消费,不经意间,旅游业发展起来了。这不得不让人慨叹: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琼花为了游客也得再植!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无烟产业。正是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发展的。“再植琼花”能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促进“琼花”的“再植”,这样相互促进,只要掌握好度,真是件美事。
    然而,有时我们似乎陷入了两难,说白了就是个“再植”与否的问题。平心而论,一些“再植”还是必要的,但切不可劳民伤财。过去许多人曾萌发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戏剧性邪念,将自己漂亮的老房子拆了,当他们见皖南古村落“值钱”时,又想恢复了,又要“再植”了。这场荒诞剧至今仍在上演!
    恢复历史遗迹时要尊重历史。不能因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就将王谢两家合二为一,建之所谓“王谢古居”。
    所以,“再植琼花”之举不光在于“再植”,还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植好”。无论植于东,植于西,植于南,植于北,最终还是要植于人们的心底。
沙发
发表于 2008-6-12 17:46:38 | 只看该作者
琼花一朵世无双
月中丹桂飘天香
花好也要人相配
紫薇花下紫薇郎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12 19:40:22 | 只看该作者

唱道情啊

地板
发表于 2008-6-12 23:01:20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看事物眼光独特,领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人坛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姜堰论坛|姜堰人民论坛|姜堰第一门户社区 ( 苏ICP备18040877号-1 公安备案:浙公网安备33010802004735号  人坛成长的足迹:   

GMT+8, 2024-11-27 03:41 , Processed in 1.837887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